集邮辞典
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集邮百科 > 集邮辞典

邮驿小知识

日期:2021-09-15

打印

【字号:

世界各文明古国的文明发展史中,都曾经出现过邮驿或类似的通信体制。古埃及在第十二王朝(公元前1991〜前1786)已有通信活动的记载;亚述帝国在公元前10世纪建有石砌驿道;古罗马帝国(公元前27〜公元476)建成官办官用的通信系统。中国有文字记载的邮驿始自殷商时期(公元前14世纪),较古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的接力马差邮递制度和古罗马帝国在公元前27年建立的邮驿组织都早。古代邮驿为官办官用,不为民众服务。通信方式一般是派遣专使和通过邮驿人员接力传递。前者利用邮驿提供的设施与交通工具,必须持有官府颁发的凭证前行;后者有较为严格的文书交接登记制度,重要公文附有排单(登注过往驿站及时间)。为保证文书传递的安全迅速,各国都制定有邮驿管理的法令,并以京城为中心修建驿路(道),向各地辐射,沿途依一定里程分别建有驿站、邮亭等。驿程远达国界之外。

中国邮驿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殷商时期,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,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从出土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推断,商代已有官方有组织的通信活动。周代在国都附近建有烽火台、烽鼓等通信专门设施,用以传递紧急军情。以后,逐渐产生步传、军传和马递。秦代颁布了专门邮驿的法令律典,后世渐次完善。汉代改邮为置,“驿站三十里一置”,“驰命走驿,不绝于时月”。曹魏制定了专门法规——《邮驿令》。隋唐时期邮驿进入鼎盛时期,规模空前,组织严密,由中央管理改由兵部实施。宋代创建急递铺,驿卒改由兵士充当。元代邮驿统称驿站。明代重视边疆邮驿的发展,注意沟通与海外的联系。清初邮驿发展达到高峰,每年耗银三百万两,驿递速度可达昼夜六百里。由于通信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政权的统一和安危,历代统治者对邮驿均极为重视,修筑驿路,兴建设施,制定法令,规范管理。历代都规定邮驿人员在执行任务时享有种种特权,如渡河优先,宵禁时允许通行,夜间已关闭的城门可打开等。

清代邮驿集历代邮驿之大成,无论在发展规模还是管理方面,都超过了前代。清沿明制,由兵部车驾司掌管全国邮驿。清代邮驿,由驿、站、塘、台、所、铺6种形式组成。各种形式互相连接,相辅相成,构成清代官方的两大通信系统:以“驿”为主体的马递通信系统;以“铺”为主体的步递通信系统。而站、塘、台、所则是适应边疆地区特点而设立的通信组织形式。据《光绪会典》载,当时全国各地有驿(站、台、塘)1970处,递铺13 935处。清驿的职责在《清会典》及《兵部则例》中有具体规定。一般概括为“大、紧、小、散”4类差事。“大差”指接待过往的重要官员及使臣的差事;“紧差”指传递紧急文书或接待来驿食宿换马的折差;“小差”为传送一般的奏章及表册;“散差”为接待“悯劳恤死,许给驿骑者”。不论哪种差事,都要凭邮符给驿。清代邮符有3种:官员驰驿凭“勘合”,兵役驰驿给“火牌”,公差过境需派兵护送的给“兵牌”。普通公文交急递铺传送,由各省至京的发京塘,到京后交本省驻京提塘分送。省内或各省间互寄,亦发急递铺传送,凭官衙印信入递。马上飞递的紧急文书,按规定交驿站传送,附加兵部火票,并粘连排单,注明时限,依限传送。接收紧急公文的衙门及沿途经过的驿站,都要将公文过站情形报驿传道备案。清代驿递公文,每日限行三百里,若需加急的,则标明四百里、五百里或六百里“加急”字样,最快时一昼夜达到八百里的速度。清代末期,驿政衰败。光绪二十二年(1896),国家邮政奉旨正式开办,驿站的作用逐步消失。1913年1月,民国北洋政府宣布将驿站全部裁撤。至此,历时长达3000多年的中国邮驿宣告结束。

驿 使 图

1972年在甘肃嘉峪关东北郊魏晋墓室内出土一块“驿使图”画像砖,砖上的驿使头戴黑冠,身着短袍,足蹬长靴,右手揽缰绳,左手高举简牍文书,驱马飞驰。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驿使形象图案,距今已有1600年左右。1982年8月25日,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,邮电部以此“驿使图”为图案发行了J.85纪念邮票小型张,邮票图案为驿使图。

烽 燧

又称烽火。许慎《说文解字》:“烽燧候表也,边境有警则举火,火逢声。”《汉书音义》:“边防备警急,作土台,台上作桔头置笼,装积薪,有寇即燃火举之以报警曰烽。又备积薪,寇至即燔之,望其烟曰燧。”《汉书•贾谊传》注:“烽用火,燧用烟;夜宜用火,昼宜用烟。”烽燧制度源于西周,秦汉时期日趋完备。在漫长的边防线上,五里一燧,十里一墩,三十里一堡,百里一城寨,规模宏大。据《武经总要》载,唐制“凡烽火,一昼夜须行二千里”,足见其报警速度之快。图为纪念邮票小型张上的烽火台遗址。

虎 节

列国的交通凭证。《周礼•地官》:“凡邦国之使节,山国用虎节。”孙诒让《周礼正义》引江永云:“此即小行人之虎、人、龙节,列国之使,各用其虎、人、龙节,以为行道之信,观其用虎节,知其自山国而来。”罗振玉《增补历代符牌图录》收有虎节图形,上有周文字“辟大夫虎节”。黄濬《尊古斋所见吉金图初集》,一虎形上有“王命传”等字样。据考证,该器物出于安徽寿县楚墓,为楚之故物。楚王之命,王命限于传车传舍。图为纪念邮票小型张上的战国铜虎节。

“敕燃马牌”铜牌

西夏王朝邮驿牌符。铜制,圆形,直径15厘米,由上下两块套合组成。其中一块上刻西夏文字“敕燃马牌”,意为“敕令驿马昼夜急驰”。为西夏王朝传递文书、命令所用。

盂 城 驿

古驿站名。位于江苏省高邮市区南门外馆驿巷内。扼据大运河水路通衢。始建于明洪武八年(1375)。初名高邮驿,第二年改为盂城驿。明嘉靖四十二年(1563)重建,清嘉庆十四年(1809)扩建。因宋代词人秦观诗“吾乡如覆盂,地处扬楚脊”,遂取名盂城驿。遗址占地1.6万平方米。现存建筑120余间,主要有驿站、驿舍、秦邮公馆、驿丞宅、武官厅、马神祠、库房、监房等。图为盂城驿遗址。

姑 苏 驿

古驿站名。原名姑苏馆。位于苏州胥门(今苏州市旧城西面南门)里河西城下。宋绍兴十四年(1144)郡守建。明洪武元年(1368)移于盘门外。姑苏驿地处南北通衢,交通繁忙,驿甲东南,雄丽为三吴之冠。清代为水马驿站。最盛时有马70匹、快船20艘、马夫70名、水夫250名。同治十二年(1873)被裁。次年又修建了横塘驿亭。驿亭位于横塘镇东北胥江、枫江交汇处,三面环水。亭门两侧石柱上的脍炙人口楹联:“客到烹茶,旅舍权当东道;灯悬待月,邮亭远映胥江。”图为1990年11月邮电部发行以横塘驿亭遗址为主图的纪念邮票小型张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